2015年,本部门深入贯彻学校党工委党建工作及学校年度计划工作相关部署,恪守校领导提出的“懂规矩、听招呼、干实事、敢担当”工作要求,依法依规,规范管理,确保日常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以“职能转型、服务教改、创新创业”为工作主线,进一步配合和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创业,推动校企合作,助推产教融合。
1.提高认识水平,提炼办学思想;2.做好常规工作,规范有序推进;3.谋划职能转型,开展职前教育;4.服务教学改革,助推专业建设;5.整合资源平台,创新创业教育。
立足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挖掘“合川教育元素”,结合本部门办学特色,开展校地共建工作,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促进工作观念转变。
以学校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进行部门职能转型,配合二级学院开展“专业建设年”活动,以涉外通关办学成果为基础,深化经管类“双证”教育的融合。
夯实“四轮驱动”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创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搭建了行知党支部、作孚创业先锋班、濂溪先生读书会、于成龙廉政教育基地等系列实践教育平台,形成了“以党为魂、落地生根,校地共建,活动育人”的工作格局。通过活动开展,形成了对“创新教育、创业要实、师德师风、廉政建设”具体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推动了我院特色助学。
本年度为246人提供跨院校、跨专业攻读第二学历机会,共有211人获得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主考院校毕业证(学位证);全年审批并开展职业认证项目35个;全年开展职业资格考试4场,为2565人提供“双证”鉴定服务;举办了“第五届重庆涉外通关人才合作培养与就业对接会”,为校内120名经贸管理类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对接服务;全年共为326名大学生提供创业意识培训服务,承担了合川区政府253名社会微企老板创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我院积极谋划职能转型工作,利用涉外通关办学品牌效应与经贸学院合作申报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前教育”三位一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被批准为2015年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改实验班现已启动。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服务站的落户也将助力我校卓越教师实验班发展。
经过校内、外多方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我校被合川区委组织部批准了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市级众创空间(创客+ 空间),形成了“O2O”线上与线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积极落实学校规范管理要求,强化校内培训办班严格审批和监督作用,实施集中审批与公示制,简化行政干预及程序手续,积极增强二级单位办学动力;利用好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使其惠及更多创业学生群体;严格要求并落实学校出勤工作纪律,保持教培团队“三心三力”工作精神;特别是在“创客+空间”建设方面得到校领导及相关二级单位的通力配合,高效完成了众创空间建设任务、高质量进行了申报。
按照党工委“三严三实”的政治要求,在依法依规、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本部门创新性的开展了工作,成效明显:
为适应师范教育职业资格准入政策改革要求,我院率先与合川区教委、区进修学校合作组建了“合川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搭建了教师资格考试认定服务站资源平台,这将极大的提高我校师范专业职业准入率;围绕涉外通关人才培养基地工作,成功将职前教育置入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前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成功开展了大学生“作孚”GYB创业先锋班和“淘宝”电商创业先锋班,融入了合川创业元素和阿里巴巴创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合川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形成共建关系,进一步加强了校地创新创业协作力量;成功建设了“创客+ 空间”,积极打造131(“1网+3平台+1案”)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盘活了校园“双创”市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改革举措被电视媒体给予了深度跟踪报道。
3.被合川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批准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
4.被合川区人社局确定为大学生GYB创业培训定点机构;
1.我院参与的《“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前教育”三位一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被批准为2015年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创客+ 空间》申报为合川区人才项目研究课题;与合川移动网谷管理中心、重庆摩帮科技有限公司、区人社局、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单位合作的《合川区创业英才培养工程》课题获批合川区区级重点人才项目;
3.本年度部门所有员工通过人社部《国家职业生涯规划师》考试认证,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所在党支部获“创新型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李露同志获评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部门整体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理论与工作实际融通不强;部门人力资源缺乏,部分办学项目未能有效的开展。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院将按照学校“两转”工作要求,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线,继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工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效落地;积极发挥好师范类与经贸管理类两大专业群“双证”教育平台优势,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