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59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3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该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重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目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树德育人为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我校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我校成立“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肖建国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领导喻科、何东担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处、科研处、团委、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现代教育与培训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相关日常事务。
2.各二级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小组,为本学院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辅导,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活动服务等。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政策解读、媒体宣传、会议动员、培训指导等方式宣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协调创业与学习的关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2)以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校与地方共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试点》卓越班项目、《艺术学实践教育基地》校企校地合作项目等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引领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机制。
(3)打通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融通教育教学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建立创客学院,进行大学生创客创业培训。强化GYB创业意识培训,深化SYB创业能力培训,指导学生参与创业竞赛,发挥学生特长,实现创新、实践与分享,爆发创新活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和带动学校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重庆市创业孵化基地”和“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按照“ 一体四翼”指导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整合资源、解读政策、提供服务,为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服务等支持,建成融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在全市具有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2011年我校与重庆合川区微型企业发展工作指导小组设立“微型企业创业指导站”,在多年的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机制保障与运行管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提升结合,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建设1-2个“众创空间”,支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资源,集成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学生创新文化,释放科技活力。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全面分析和梳理创业案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效引导学生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健全创业辅导制度,充分依托经济管理与创业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谋划,举办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和创业训练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开放创业模拟实验平台,使学生全方位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研室的核心作用,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
(2)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10门,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3)充分运用数字资源云平台,结合线上和线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建设一批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慕课、微课、通识课等在线课程,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座、交流、参观等针对性的培训,扩展学生扩大视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结合我校实际,组织优秀教师、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校本教材。
(1)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案例、模拟、互动等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将“教学”变为“导学”。
(2)任课教师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积极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承担课题,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钻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深化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和成绩评价机制改革,推进“无纸化考试”、“教考分离”和“无人监考”,拓展“一科多卷”考试模式,增加非标准答案试题比例,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将日常期末考核结合,加重过程考核权重,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1)修订大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文件,完善创新学分管理,设置创新创业奖励学分,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将学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结果折算为学分,激励学生参与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2)积极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3)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奖励或发明专利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可保留3年学籍。
(1)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举办项目培训,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
(2)抓好教研活动,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共同进行策划与教学方法的研讨,加强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碰撞,设计优质教学活动。
(3)鼓励教师创办微型企业,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
(1)整合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和设备购置等,为有潜力有项目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经费支持。
(2)建立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纳入相关单位综合考核,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奖励金予以表彰,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3)修订教学工作量办法。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作为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激励教师主动参加创新创业工作。
(4)多渠道筹资,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和资金,与地方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吸引横向经费。学校逐年加大年度预算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比重,逐步形成有力的政策与外部支持,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体系。